【薪火相傳】年青醫生因陳家亮15年前一番話 放棄晉升投身教育科研盼救更多病人
發布時間: 2021/01/12 12:18
最後更新: 2021/12/14 16:35
師承沈祖堯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曾表示,希望把畢身所學毫無保留地傳給下一代,讓有志行醫及委身科研的年輕人能夠青出於藍,薪火相傳,讓更多人受惠。終於,陳家亮看到播種萌芽的一天了。日前他在facebook表示重遇一位青年,對方銘記他15年前的一番語,今天放棄晉升為顧問醫生的機會,選擇踏上教育及科研這條崎嶇難行的路,希望能救治更多病人。陳家亮坦言,沒想過自己有此影響力,但相信薪火相傳靠的正是「生命影響生命」。
全文如下:
今日下午,一位年輕的耳鼻喉科醫生(阿偉)約我會面。還記得當年他只是一個三年級的醫科生,每天大清早便跟我巡房、做內窺鏡,然後去門診直至傍晚。當年的感覺好像一個小弟弟跟在身旁,每當我發現甚麼重要的病例便向這位小弟弟分析箇中奧妙。時光飛逝,轉眼間這位小弟弟已經三十多歲,並當上了耳鼻喉科的副顧問醫生。聽說部門主管對他另眼相看,他今年很大機會晉升為顧問醫生,正是青年才俊,無論於公營或私營機構發展,都是前途一片光明。
「陳院長,我打算加入醫學院,投身教育及科研。」他這番話令我突然不懂得怎去反應,因為現今世代,願意選擇這崎嶇之路的醫生愈來愈少了。
為甚麽?香港長期缺乏醫生,未來二十年也不容易解決這個難題。因此,醫生正是「皇帝女唔憂嫁」,既不擔心醫管局會裁員,也不害怕削減薪酬。尤其是某些專科,例如耳鼻喉科、眼科、放射科、腫瘤科等等,私營市埸的需求很大,我也認識不少有「月球人」甚至「星球人」稱號的名醫。
相比之下,教學及科研工作並不吸引。薪酬既比不上私營市場,亦沒有工作保障,因為當上教授便要爭取科研經費及不斷發表研究論文。科研有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縱使你是一個好醫生,也不等於你能夠生存於科研的圈子。所以,很多優秀人才也不想「自作孽」,寧願為醫管局打工,也不願意當醫學教授或科學怪人。
「阿偉, 為甚麼放棄當顧問醫生的機會而從事教學及科研?」他笑著反問:「陳院長,你還記得當年你告訴我行醫與教學及科研的分别嗎?」我一臉惘然說:「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了,我已不記得自己說了些甚麼了!」他說:
當年你告訴我們,一個醫生每年照顧大約五百個病人。但如果我可以栽培五百個學生,他們每人照顧五百個病人,我便可以救治更多病人了。又如果我能夠透過科研改善醫療,那麼我便可以改變世界,令無數人受惠,這不是更有意義嗎?這便是『吾生有杏』,不枉此生了!
是的,我的確說過這番話,但沒有想過我的個人想法可以這麼有影響力。阿偉接着說:「你多年來不分晝夜做研究,改寫了很多國際醫療指引,其他人卻一個又一個離開,這些我都看在眼內⋯⋯」
望着阿偉,我感受到長年累月的播種終有萌芽的一天。薪火相傳,不是靠灌輸知識或跟從指引,而是生命影響生命,we teach who we are.
全文刊於陳家亮facebook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,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責任編輯:羅嘉欣